电鳗快报-电鳗财经-电鳗号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眼光为大家提供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态度的资讯电鳗快报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眼光为大家提供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态度的财经资讯zh-CNTue, 16 Apr 2024 23:00:16 GMTTue, 16 Apr 2024 23:00:16 GMT电鳗快报-电鳗财经-综合门户网站/static/logo.png上实发展6年财务造假虚增收入47亿 七高管遭罚曹文龙被10年市场禁入/html/2024/04/162082.html

        长江商报记者 江楚雅

        上实发展(2.820,-0.09,-3.09%)(维权)财务造假罚款终于落地。

        近日,上实发展(600748.SH)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及财务造假,上实发展及7名责任人拟被罚款2545万元,其子公司上实龙创原董事长曹文龙拟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公告显示,上实发展连续6年的财务报表存在虚假记载。其控股子公司上实龙创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通过虚构合同、虚增业务实施进度等方式虚增收入47.22亿元,虚增利润总额6.14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自2022年以来,上实发展多次以低价转让资产,旨在优化公司业务结构,聚焦主责主业。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98.55亿元,同比增长87.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约1.29亿元,同比增长5.19%。

        因信息披露违规遭罚2545万

        因连续六年财务造假,以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上实发展领到罚单。

        公告显示,上实发展存在多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包括未及时披露预计经营业绩亏损、未及时披露重要合同签订等。

        此外,上实发展连续6年的财务报表存在虚假记载。公告显示,2016年至2021年度,其控股子公司上海上实龙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实龙创”)时任董事长曹文龙,组织、授意、默许相关人员通过虚构合同、虚增业务实施进度、实施空转自循环贸易等方式虚增上实龙创2016年至2021年度收入、利润金额,导致上实发展2016年至2021年度财务报表存在虚假记载,合计虚增收入47.22亿元、虚增利润总额6.14亿元。

        上实龙创的财务造假行为导致上实发展2017年年度报告少计商誉减值2.2亿元,占上实发展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8.31%;导致上实发展2021年年度报告少计提坏账准备8.09亿元,占上实发展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52.36%。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认为,上实发展涉嫌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确有证据证明其行为与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对于上实发展涉嫌未及时披露预计经营业绩发生亏损、订立重要合同,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拟决定对上实发展时任董事长曾明、总裁徐晓冰和唐钧,及副总裁、财务总监、上实龙创时任董事长等给予警告,并合计处以2545万元罚款。

        具体来看,上实发展被给予警告,并处以850万元罚款;时任董事长曾明被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时任总裁等其他高管被罚款75万元—300万元不等。

        由于曹文龙的违法情节较为严重,上海证监局拟决定对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对于本次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对于公司的影响,上实发展表示,公司前期已对2016年度至2021年度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本次结合《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内容做了进一步追溯核查,暂未发现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如后续进一步核实发现公司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公司股票将可能被实施终止上市。

        聚焦主业低价转让资产

        上实发展是上海本地国有企业上海实业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经营模式是中高端住宅开发为主,兼顾商业地产的开发及运营。其开发运营轨迹覆盖上海、杭州、苏州、重庆、成都、青岛等十余个城市。

        自2022年以来,上实发展多次低价转让资产,当年12月,公司宣布,以46亿元价格出售上海实森置业股权与债权予友邦保险。

        2023年2月17日,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发布的消息显示,上实发展拟转让上海皇冠房地产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底价4800万元。

        2023年第四季度,上实发展全资子公司上海上实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26621.14万元的价格公开挂牌转让上海实业养老投资有限公司38%股权,完成了对公司非重要项目的出售。

        上实发展方面表示,股权转让事项有助于公司优化业务结构,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集中资源于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

        土储投资方面,2023年1—3月,上实发展无新增土地储备。2023年1至3月,该公司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合人民币3.65亿元,同比上涨约1080%;实现合约销售面积约7373平方米,同比上涨约215.09%。

        业绩方面,虽然经历了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低价转让资产、子公司高管涉嫌职务违法等“巨震”,上实发展的归母净利润仍然实现增长。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48亿元,同比下降47.85%,实现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下降33.24%。

        2023年,上实发展实现营业收入98.55亿元,同比增长87.79%;实现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5.19%,不过,同期扣非净利润亏损1.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
2024-04-16 10:38: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8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6/661de525ddf35.jpg
华润啤酒入主金种子一年半仍未找到破局之道,2023年依旧巨亏2000多万/html/2024/04/162075.html

        2022年6月,已经亏到退市边缘的金种子酒(15.640,0.94,6.39%)迎来了侯孝海治下的“白衣骑士”华润啤酒,原本以为凭借央企的“实力”能够帮助金种子走出亏损的泥潭,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年半时间过去了,金种子酒还未扭亏,4月16日,公司发布2023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约14.69亿元,同比增加23.92%;净利润依旧亏损了2206.96万元!!!

        这也是金种子酒自2021年开始连续第三年净利润亏损,而此次亏损在2023年前三季就有端倪。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华润啤酒治下的金种子酒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亏损就已经高达3485.94万元,原本希望2023年底四季度这个传统旺季“梭哈”一把冲点业绩,但没想到“天不假年 人不遂愿”,遇上了十年一遇的白酒寒冬,某头部酒企一把手当时甚至给出了“白酒行业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为严峻复杂的发展时点”的判断,整个四季度除了茅台(飞天),其他白酒都是动销不畅,库存高企。

        因此在距离2024年还有三个星期左右的时候,金种子酒为了实现扭亏大计,搞了个资产大甩卖,卖的资产也是与白酒一样同处寒冬的“地产”,卖给谁呢——大股东。

        彼时金种子酒公告称,拟将其所持有的97963.20平方米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4250.10万元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金种子集团,并美其名曰,“为解决房、地产权分离等历史遗留问题,明晰产权归属,减少关联交易,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运营质量。”

        然而甩卖资产依旧未能帮助金种子在2023年扭亏,当下在国家决策层的带领下正在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各项工作梳理,加大退市力度,无疑将极大提升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因此财今龙门阵建议对于金种子酒这种连续亏损三年的公司应该坚决让其退市,这种公司留在资本市场也没什么意义。

        华润在进入金种子前也并非白酒“门外汉”,早在2018年就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山西汾酒(248.450,-3.34,-1.33%)(600809.SH),此后在汾酒前任掌门李秋喜带领下,又恰逢清香崛起的东风,华润赚的盆满钵满。

        尝到白酒甜头后的华润酒业不甘心仅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而是选择了“耕身入局”大干一场,2021年10月,华润啤酒收购山东景芝酒,成为“景芝”系列白酒的拥有者。

        然而依旧“天不假年 人不遂愿”,战略投资山西汾酒的成功,让华润觉得白酒这行原来这么容易,简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错把运气当能力,等到真正操盘白酒了发现不是想的那么简单,时至今日景芝酒的销售仍未回到其巅峰状态,反而被华润各种花里胡哨的“啤酒”玩法带的有点不伦不类。

        也许不甘心景芝酒的“失败”,2022年6月选择了安徽名酒同样也是上市公司的金种子酒,并安排了一批华润背景的高管进驻金种子,。随后在销售渠道方面与华润啤酒融合,调整产品结构等进行变革。

        但总体上依旧延续了华润啤酒的那套营销和推广,什么头号种子,侯孝海甚至还提了个“啤白双赋能,白白共成长”的口号,总之就是很厉害、很牛叉的亚子,结果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业绩却想哭,2022年金种子酒营收11.86亿元;净利润亏损约1.87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28元。

        虽然业绩依旧亏的一比,但是华润系高管的待遇一点都不能亏,2022年年报显示,华润系高管金昊2022年7月入职,5个月从公司获得的报酬为46万元。整体看,华润系高管的薪酬普遍比其他高管的高。不知道2023年这一薪酬是否调低,等2023财报正式出炉将会揭晓。

        景芝酒和金种子都“不及预期”,不过两者都是浓香派,没做好是不是跟香型有关呢?所以华润2023年1月豪掷100多亿收购贵金沙酒业,但是从华润啤酒披露的年报看,华润吹嘘的“1+1 >2”效果并没有出现,2023年华润啤酒的白酒业务实现营收及未计利息及税项前盈利分别为20.67亿元和1.3亿元。如剔除因收购贵州金沙所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的影响,白酒业务未计利息及税项前盈利为7.97亿元。

        有意思的是财今龙门阵注意到,如果这一数据真实,如果华润啤酒2023年数据真实,结合金种子酒2023年14.69亿的营收数据,可以推测出金沙酒+景芝酒2023年营收为6亿元。

        更有意思的是此前的有渠道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金沙酒业营收10亿多点、净利不到5亿分别,同比下滑51.2%和41%。这几组数据之间明显是互相“打架”的,究竟哪组数据是真,哪组数据是假的呢?

        不过这一不重要了,反正央企背景的公司,这种小瑕疵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是吧。财今龙门阵“百撕不得骑姐”的是,华润喊出的“啤白双赋能,白白共成长”的牛皮何时能兑现呢,我们拭目以待。

]]>
2024-04-16 10:20: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75.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6/661de09f64447.jpg
宁王“下海进度条”再刷新:获船级社权威认证,电池行业首家 /html/2024/04/162060.html        近日,宁德时代电动船舶业务曝出新进展,正式获得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产品检验和试验机构认可证书》,电池行业独一份。

        话说,“宁王”的野心一直是“海陆空”全覆盖,不过相比于陆地上跑的电动汽车的火爆势头,海里游的电船却还处于发展初期,放眼行业,各家都是积极布局,徐徐图之,动辄见诸报端的也仅仅是某家企业的电池搭载到了某个大型纯电豪华游艇上,很难看到技术上的正面较量。那么此次宁德时代开行业先河,依靠产品质量和检测技术拿下《产品检验和试验机构认可证书》,对于自身及行业有何意义呢?

        (图片来源:中国船级社官网)

        首先必须要介绍下中国船级社(CCS)和这个证书的权威性。中国船级社(CCS)是为船舶、海上设施及相关工业产品提供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提供入级检验服务的机构,由它颁发的认证被视为是航运行业的“通行证”,同时也是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信誉的证明。

        而《产品检验和试验机构认可证书》是对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评估和认证,宁德时代获此认证,不仅意味着其船用产品可通过自有实验室测试,效率更高,同时更代表着其无论产品还是检测硬件条件、电池质量管控、自动化产线,试验条件等均获得船级社高度认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在当前行业还比拼装船量的行业竞争氛围中,宁德时代显然领先同行一个身位,并将行业发展重心拉到了更高维度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层级。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也是行业首家获得中国船级社(CCS)最新检测指南《纯电池动力船舶检验指南》认可和检验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领先,核心原因其实是手握电池技术这一杀手锏。事实上,无论“上天”还是“下海”,电驱动系统是一切问题的关键,而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无疑让其充满底气。

        公开资料显示,依托电池核心技术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势能,目前全球已有500多艘搭载宁德时代船用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船舶投入应用。而宁德时代的布局也没有仅仅局限于动力总成这一单一层面,而是构建了电动船舶生态圈,从船用 Pack、动力总成、换电运营、智能驾驶四大模块展开业务。就在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宁德时代发布了行业首个零碳渔船充换电综合补能平台、行业首个新能源船舶全场景数字化和智能化云平台,以及宁德时代首个零碳充换电综合补能解决方案,正式成为全球首家电动船舶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提供商。

        虽然受限于初始投资高、经济性不足、里程焦虑等原因,整个电船行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在国家政策及低碳发展趋势驱动下,行业高速发展势头强劲。据EVTank预计,中国电动船舶保有量在2025年将达到1520艘,舶用锂电池将达到1.4GWh;2030年将超过1万艘,舶用锂电池将达到21.9GWh。

        绿色智能大势已至,电船正在驶向百亿蓝海。作为电船“头号玩家”,宁德时代有望伴行业东风,加速杨帆远航。

]]>
2024-04-15 15:30:35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60.htmlhttps:/uploads/user/20240415/9d1122ca72d38d83fe631a1f291e5f45.gif
分红新规引热议!17家医药企业踩“红线” 贵州百灵等连续三年“一毛不拔”/html/2024/04/162057.html

        新“国九条”针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提出了强化监管的要求,同时,沪深交易所分别修订相关股票上市规则,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的情形。由于2023年年报未披露完全,北京商报记者以2020—2022年财务报表数据为统计维度,对沪深两市医药企业的分红情况进行统计。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共有17家医药企业符合相关指标,其中包括贵州百灵(002424)在内的10家企业连续三年“一毛不拔”,均未进行现金分红。

        17家医药企业分红触“警戒线”

        经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梳理,在不考虑回购注销的情况下,沪深两市共有17家医药企业2020—2022年的分红情况符合新规下将要被ST的条件。

        根据新规,分红ST规则适用于符合分红条件的个股,具体来看是只针对母公司、合并报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润均为正值且当年盈利的公司,意在推动有能力但分红水平持续较低的公司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

        此外,对不同板块在触发ST条件上,形成差异化安排。主板方面,对符合分红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科创板和创业板方面,三年累计分红金额的要求降低至3000万元。同时,对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5%以上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可豁免实施ST。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沪深主板方面,共有3家企业在2020—2022年累计分红低于5000万元,且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其中沪市主板仅有通策医疗1家企业,深市主板包括贵州百灵及北大医药2家企业。

        创业板则是符合分红ST条件个股数量最多的板块,包括港通医疗、民生健康、达嘉维康等9家。此外,还有仁度生物、和元生物等5只科创板个股。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此次修订是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一次重要完善。它不仅仅是对上市公司分红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引导和保障。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一方面可以促进公司提高治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此外,将研发投入作为豁免ST的条件之一,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于创新和研发的重视,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现金分红ST情形,以2024年度为第一个会计年度,以2022年度至2024年度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也就是说,上述17家企业只要在2023年、2024年中加强分红投入,就不会面临ST。

        在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这意味着未达标的上市公司面临调整分红策略的压力,需结合自身盈利状况、现金流状况及战略发展规划,制定更合理的分红计划。对于科创板、创业板公司来说,受益于研发投入豁免条款,需在保持创新投入与满足投资者分红期待之间寻求平衡,兼顾长期增长与短期回报。

        10股连续三年未分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7只医药股中,有10股在2020—2022年三年间未进行现金分红,包括贵州百灵、通策医疗、民生健康、和元生物等。

        以贵州百灵为例。贵州百灵2019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2.2元现金(含税),而这也是贵州百灵截至目前的最后一次分红,2020—2022年,贵州百灵均未进行现金分红。

        资料显示,贵州百灵是一家集苗药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医药上市公司,上市于2010年6月3日,独家苗药产品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咳速停糖浆及胶囊、双羊喉痹通颗粒和非苗药产品金感胶囊、维C银翘片、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为公司主要盈利产品。

        连续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的贵州百灵,并非“无利可分”。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2年,贵州百灵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52亿元、1.18亿元、1.38亿元,截至2022年末,公司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21.74亿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8.41亿元。

        同样2020—2022年三年来未进行现金分红的还有“牙茅”通策医疗。截至2022年末,通策医疗合并报表层面未分配利润为29.98亿元,母公司层面未分配利润为9.16亿元。

        不过,通策医疗拟进行注销回购。2月5日,通策医疗公告称,公司拟将回购的股份用途由“用于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或持股计划”变更为“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注册资本”。截至2023年6月7日,通策医疗累计回购公司股份80.86万股,公司回购的股份全部存放于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拟将其全部注销。同时,公司最新披露的回购方案显示,公司拟以3000万—5000万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用途同样为拟用于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显示,“上市公司以现金为对价,采用要约方式、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并注销的,回购注销金额纳入股利支付率计算”。

        此外,2020—2022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的和元生物,三年内净利持续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2年,和元生物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9444万元、5426万元、3903万元。2023年以来,公司归属净利润更是出现亏损。公司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公司归属净利润约为-1.28亿元。

        “对于当期业绩出现亏损的企业来说,将不再适用分红ST规则,此时公司更重要的任务将是改善经营情况,实现扭亏”,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如是说。

]]>
2024-04-15 14:57: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57.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5/661cd1998da5a.png
晨鸣纸业一季度扭亏 白卡纸市场前景仍不明朗/html/2024/04/162032.html

        4月9日,白卡纸龙头晨鸣纸业(000488.SZ)发布业绩预告,2024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00万元—700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2.75亿元,同比扭亏。

        对此,晨鸣纸业方面表示,报告期内,木片、木浆等主要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同比降低;同时,公司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市场营销,浆纸产、销量同比增加,公司效益扭亏为盈。报告期内处置非主业资产产生非经常性损益2.3亿—2.5亿元。

        记者注意到,晨鸣纸业一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2.2亿—2.4亿元。

        此前,晨鸣纸业于3月22日宣布拟将其持有的御景酒店90.05%股权及对御景酒店享有的共计19350.72万元的债权,以3.565亿元转让给寿光晨鸣广源地产有限公司。本次交易完成后,晨鸣纸业将不再持有御景酒店的股权。

        2024年一季度,白卡纸市场走势跌多涨少。卓创资讯数据显示,一季度,白卡纸均价为4761.89元/吨,较2023年四季度下跌2.77%,同比下跌6.74%。

        卓创资讯白卡纸分析师孔祥芬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表示,近期白卡纸市场受到国内持续增长的产能影响,导致供应过剩,而市场需求却未能及时跟上,造成了供需失衡。春节前,市场为促销采取了降价策略,使得1月纸价窄幅下跌。进入2月,受春节假期及节后恢复初期影响,纸价整体保持稳定。然而,到了3月,尽管是传统需求旺季,纸厂也尝试提价200元/吨,但由于下游需求不足,涨价幅度和持续时间均未达预期,价格在中下旬开始回落。

        “从供应角度看,2023年白卡纸(社会卡)新投产200万吨,随着纸厂开工负荷率的不断释放,产量随之增加,市场竞争形势加剧。今年一季度,国内普通白卡纸累积产量294.42万吨,同比增加22.83%。由于春节假期因素影响,一季度部分产线停机检修,导致产量较2023年四季度小幅下滑1.80%。”孔祥芬表示,从需求方面来看,虽然国内消费环境正在逐步恢复,且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2024年一季度白卡纸消费量同比增加22.04%左右,但环比来看,由于春节期间市场处于休市状态,且年后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消费量较2023年四季度下滑15.95%左右。

        孔祥芬总结称,2024年一季度,尽管白卡纸供应量环比有所下滑,但整体需求依然偏弱,供需压力增大。与此同时,供应增量亦大于消费增量,加剧了市场竞争,对纸价构成了下行压力。在盈利方面,一季度白卡纸行业盈利水平先升后降,季度平均毛利率整体增加。

        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显示,一季度白卡纸平均毛利率为-2.86%,较2023年四季度提升1.63个百分点。白卡纸季度均价整体下滑,低于成本降幅,行业毛利率得以小幅修复。不过,行业盈利整体欠佳,因此纸厂拉涨态度相对坚决,对3月价格阶段性上涨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面对利润不断下滑的压力,白卡纸企业纷纷采取了提价措施。

        3月中旬,APP(中国)、晨鸣纸业、万国纸业三大白卡纸龙头相继宣布,从4月开始将对白卡纸价格进行上调,涨幅在200元/吨—300元/吨不等。

        晨鸣纸业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旨在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盈利空间收窄压力,维护市场稳定。”

        孔祥芬预计,二季度白卡纸价格走势以下跌为主,纸价陆续探底。这主要是由于行业需求进入淡季,市场供需矛盾或加剧。就供应而言,尽管4月广东地区新增30万吨产能,主要定位为食品卡及高端包装用纸,对普通白卡纸影响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纸厂库存增加,贸易商货源有待消化,供应压力依然偏大。从需求角度来看,二季度将进入传统淡季,订单减弱对市场的影响力度加大,纸厂或让利走量以保证自身市场份额,贸易商避险心态增加,将随行就市陆续降价走货。另外,从近十年季节性规律来看,二季度价格下行概率较大。因此,预计2024年二季度市场价格走势大概率下跌。

]]>
2024-04-12 11:03: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3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2/6618a5b9be5b8.png
被强制执行、股权冻结,自嗨锅难再沸腾/html/2024/04/162027.html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被广州越秀区法院强制执行43.56万元,关联司法案件为服务合同纠纷。

        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羚羊”)是自热火锅品牌“自嗨锅”的母公司。据此前公开裁判文书显示,案涉金额项目为2021-2022年的营销推广费用,金羚羊公司的联系人以现金流紧张、争取过多次等为由延迟付款,故被诉至法院。

        除此案件外,天眼查上还可以看到,今年3月,金羚羊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法定代表人蔡红亮也在3月被冻结股权,冻结权益数额611万元。

        金羚羊也于3月被冻结了旗下“自嗨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数额达1459万人民币的股权。从2023年11月至今,金羚羊已经8次向银行出质股权。种种迹象说明,自嗨锅的现金流似乎确实不容乐观。

        消费者不会对“自嗨锅”陌生。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以自嗨锅为代表的有着铝箔餐盒的自热食品一度是居家囤货的必备。创立于2018年的自嗨锅,起家的方式正是砸重金投入营销,找来明星与达人带货,成为这一赛道的明星品牌,这也成了它当下该纠纷案件的来源。

        图片来源:微博@自嗨锅

        自嗨锅的高光时刻在2019-2021年。在那段线下餐饮停摆的时期,包含食族人、白家食品、莫小仙等在内的自热速食集体火爆。此后直到2021的四年时间里,自嗨锅共完成了五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经纬创投、华映资本等明星机构,总融资额超5.5亿元。甚至在2019年双12当天,自嗨锅在辛巴直播间10分钟就卖掉半个亿,在那时令消费赛道哗然。

        但随着疫情结束,自嗨锅的热度却并没能延续下来。一方面,以它为代表的自热食品由于体积较大、笨重、不便携变得难以被出行的人们选择,另一方面,保留了居家或一人食习惯的消费者当下拥有了更多商品可选,商超货架上逐渐侵占“自嗨锅”们的是袋装的方便面、米粉甚至预制菜。

        自嗨锅的日子也随之变得不好过。

        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约从2022年起,自嗨锅大量出现在了好特卖等折扣店的货架上降价处理。随后2023年,莲花健康(4.420,0.04,0.91%)披露的一则公告进一步彰显了自嗨锅处境的“艰难”: 2023年3月,莲花健康在公告中称,拟收购自嗨锅母公司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不低于20%的股权。这则公告中显示,自嗨锅2022年营业收入下滑近20%。

        投融资角度看,赛道本身也在降温。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热食品行业融资活跃度进一步下降,在2022年仅发生3例融资的基础上,2023年只有1例。

        当下的自嗨锅依然处于一种较为紧张的局面中。

        蔡红亮曾在2023年接受“亿邦动力”的采访时称,自嗨锅已渗透了线下80%的城市,进入10万商超便利店,其中不乏盒马、华润万家、沃尔玛、罗森、永辉、新佳宜等。线下带来的营收占比60%。

        界面新闻自上海普陀区多家商超看到,目前在线下渠道,自嗨锅在包含盒马、世纪华联、京东便利店等超市中皆有出售。但以销量排名为筛选标准来看,美团平台上月售数量多在个位数,对比海底捞自热火锅月售两三位数的情况,自嗨锅的销售相对平淡。在好特卖的货架上,自热食品里已经见不到自嗨锅的身影,更多的是“宏绿”与海底捞自热锅,一家位于普陀区的好特卖员工告诉界面新闻,“已经很久没进过自嗨锅”了。

        好特卖与盒马中所售自热锅品牌 图片拍摄:界面新闻 李烨(金麒麟分析师)

        同时,在抖音、拼多多等平台,自热火锅品类销量拔得头筹的多是一些一线城市消费者并不熟知的小品牌,譬如“渝心”、”嗨乐喵”等。前者在抖音售量是超40万件,而自嗨锅的销量顶级是3.4万件。

        但自嗨锅仍然是该赛道上的头部品牌,根据中国十大品牌网(CNPP)对于中国自热食品市场上品牌受欢迎程度的统计,2023年自热食品十大品牌中,同时在自热火锅和自热米粉市场处于领先的有自嗨锅、海底捞、开小灶和莫小仙。

        它也还在“自救”,方式是降价。

        自嗨锅的官方公众号从去年至今发布的帖文都是促销信息,当下无论是它小程序内的官方旗舰店还是天猫平台旗舰店,自嗨锅多款规格在139克、245克的火锅、米饭系列产品价格已经低至9.9元。这一促销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奏效的,天猫截止4月11日的销量榜单上,自热火锅排名与自热火锅回购里,自嗨锅都可排到3-4名的位置。

        实际上随着消费者对自热锅整体消费的降温,低价已是行业内的集体动作,除自嗨锅外,过去一到两年,海底捞、盒马等已经都对自己的自热食品推出更小规格并进行降价,包括在抖音上霸榜的小品牌例如“渝心”,也是以34.9元7盒的价格取胜。

        在性价比方面,自嗨锅的空间尚存,2020年起它开始做供应链建设,据蔡红亮曾接受采访时透露,投了接近20个亿,建立了15个工厂,这让它有着一定的降价逻辑。

        此外,面对市面上更多的小品牌,主流品牌的食品安全、产品合规性更加有保证,据蔡红亮,自嗨锅在2022年将工作重点投入在了口味、视觉感官标准化上,2023年,则重点管控了质量。

        但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说,自嗨锅的新品口味集中在麻辣火锅、关东煮、咖喱卤肉、猪肉芋艿等较为传统的范围,自热锅品类本身整体也未开发出新意爆款,这也让自嗨锅的未来蒙上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
2024-04-12 09:42: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27.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2/66189226f354a.jpg
万科济南总经理被调查再陷舆论风波 股价跌超5%创近9年新低流动性承压/html/2024/04/162014.html

        掌门人郁亮被小股东指控操控公司谋取私利的风波还未平息,万科又有高管被带走调查。

        4月10日,有消息称,万科济南公司总经理肖劲已于48小时前,被山东警方带走调查。对此,万科济南方面回应称,肖劲因个人原因配合相关部门调查,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请以相关政府部门披露信息为准。

        重磅实锤下,低开低走的万科A(000002.SZ)股价下挫幅度加大,截至4月10日收盘,股价下跌5.13%,收报7.58元/股,再创近9年新低。

        股价低迷背后,万科业绩下滑,债务承压。2023年首次出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双下降。

        截至2023年末,公司有息负债上升至3200.5亿元,同比上升1.89%,其中短期借款10.6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达650亿元。而同期万科货币资金约为998.1亿元,较上一年末降低27.25%。

        因流动性风险,惠誉、标普、穆迪三大评级机构全部下调万科评级。为了让公司平稳度过转型期,万科首次提出降杠杆目标——未来两年削减付息债务1000亿元以上,削债金额占当前有息债务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万科管理层自愿将月薪降至1万元。

        任职15年高管被带走调查

        肖劲是房地产行业知名职业经理人,先后在多家头部房企任职,其深谙营销,在行业一度被称为“老姜”。

        2019年底,肖劲赴任万科济南公司总经理,今年是肖劲加入万科的第15年。

        肖劲到任济南后,2020年、2021年,万科济南均以150亿元以上的销售金额排名当地销售冠军,而此前万科从未出现在榜首位置。2022年—2023年,万科保持在济南房企排行榜第二名,销售金额分别是113.6亿元、95.4亿元。2024年,公司销售急剧下滑,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3月,其以12亿元的销售额降至第七名。

        4月10日,有消息称,肖劲已于48小时前被山东警方带走调查。对此,万科济南方面回应称,肖劲因个人原因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公司运营正常,由金亚斌接任济南公司总经理。目前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请以相关政府部门披露信息为准。

        任职15年高管被带走调查,让近期深陷舆论风波的万科,再遭打击。前不久,一则小股东举报万科掌门人郁亮操控公司谋取私利的消息就引发广泛关注。

        4月1日,烟台市百润置业在公众号发布《关于郁亮操控万科谋取私利有关情况的反映》,文章指出,万科管理人员存在多种违法经营问题,并列举相关案例。事实上,早在1月18日,烟台市百润置业也曾发布“关于万科偷税漏税的举报信”,引发市场关注。

        面对指控,万科迅速做出回应,予以否认,并表示相关内容“严重失实”。万科强调,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的纠纷,相信法律会给出公正的判断。同时,万科表示将采取法律行动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对于万科的回应,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其股价一路下跌,截至4月10日收盘,股价下跌5.13%,收报7.58元/股,再创近9年新低。

        此外,万科多只债券出现下跌,“22万科04”跌近10%;“20万科04”“21万科04”“20万科06”“20万科08”“21万科02”跌幅超4%;“22万科06”跌超3%。

        经营承压临偿债高峰

        一系列突发事件导致万科声誉和股价双双受创,公司基本面也不理想。

        年报显示,2023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4657.4亿元,同比下降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6亿元,同比下降46.4%。

        利润大幅下降,2023年万科拟不派发股息,不送红股,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这也是万科上市33年以来首次不分红。

        销售方面,2023年万科实现销售面积246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3761.2亿元,同比分别下滑6.2%和9.8%。2024年前两个月,万科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25.5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334.7亿元,同比减少43%。

        在拿地上,2023年万科累计新增40个开发项目,累计拿地建筑面积约569万平米。不过,在今年第一季度,万科并未有任何土地投资项目。

        在万科经营投资承压之际,市场关注其将如何偿付到期债务。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万科短期借款10.64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达650亿元,长期借款1977.64亿元,应付债券589.71亿元。同时,公司还有2216.88亿元的应付账款。

        而截至2023年末,万科的货币资金为998.14亿元,较2022年末的1372亿元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27.25%。

        据Wind统计,截至4月2日,万科境内债务余额为640.16亿元,境外债务总额在25.93亿美元,如果按照最新汇率7.23换算,合计国内外债务规模约827.6亿元。

        为回笼资金缓解债务压力,去年下半年以来,万科陆续出售广州天河万科广场、悦榕庄酒店的股权、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的股权,共回笼资金约37亿元。2022年,上海七宝万科广场是万科集团旗下营收排名第一的商业项目。

        同时,万科积极拓展融资渠道,2023年,其在境内外合计新获取融资近900亿元,其中,境内新增融资766亿元,新增融资的综合成本为3.61%。在获得金融机构的实际支持后,管理层坦言,剔除预售监管资金后,2024年公司在债务偿还上,“有压力,但能过关”。

        对于万科未来是否有信心“活下去”,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2023年度业绩会上表示,万科管理团队坚决不躺平,一定会跨过这个阶段性关口。公司将加大盘活存量、不动产变动产等工作的力度,未来两年削减付息债务1000亿元以上,以保障公司安全。此外,郁亮、祝九胜以及监事会主席解冻自愿领取月薪税前1万元。

]]>
2024-04-11 15:48: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14.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1/661796e0cdb7e.png
佛慈制药“虚胖”7年未添药品批文 石爱国掌舵期营收增1.3倍净利反降9%/html/2024/04/162012.html

        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的佛慈制药,暴露出公司的“虚胖”问题。

        4月9日晚间,佛慈制药(002644.SZ)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3亿元,同比增长11.58%;净利润6718.97万元,同比下降38.16%。

        同日,佛慈制药发布2024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4亿元,同比下降13.85%;净利润1838.72万元,同比下降23.11%,业绩又出现“双降”。

        同时,佛慈制药还公告称,拟定增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亿元,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事实上,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佛慈制药货币资金达3.65亿元,短期借款仅1000万元,长期借款更是为零,公司账面现金较为充足。

        同日,佛慈制药还公告称,公司收到董事长石爱国的书面辞职报告。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石爱国掌舵佛慈制药7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约132%,但净利润反而降低超9%。而且,公司7年间没有新增药品批准文号。

        关联收购光速推进疑“先斩后奏”

        佛慈制药主营业务包括中成药及大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药材种植和销售,中药饮片加工和销售,防护口罩等医疗器械的生产和销售等。

        资料显示,“佛慈”品牌1929年创建于上海,是民族工业代表,“佛慈”是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佛慈”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公司是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

        然而,有着95年品牌历史的佛慈制药,盈利能力却在下滑。

        4月9日晚间,佛慈制药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3亿元,同比增长11.58%;净利润6718.97万元,同比下降38.16%。

        同日,佛慈制药发布2024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4亿元,同比下降13.85%;净利润1838.72万元,同比下降23.11%,业绩又出现“双降”。

        面对利润下滑的趋势,佛慈制药试图通过并购和涨价来提振业绩。

        2023年12月25日晚间,佛慈制药公告称,公司为进一步加强华南市场拓展力度,提高佛慈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实现过亿市场突破,落实公司“大市场”战略发展目标,提升整体盈利水平,降低关联交易比重,公司以现金方式收购控股股东兰州佛慈医药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佛慈集团”)持有的广东佛慈普泽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广东佛慈普泽”)60%股权,收购金额为1545.52万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广东佛慈普泽将成为佛慈制药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评估基准日2022年12月31日,在持续经营前提下,经采用收益法评估,广东佛慈普泽的股东全部权益账面值1045.67万元,评估值为2575.86万元,评估增值1530.19万元,增值率146.34%。

        有意思的是,2023年12月26日晚间,佛慈制药又公告称,广东佛慈普泽当日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前一天公告,第二天就完成工商变更登记,佛慈制药的收购可谓光速推进,难免不让外界怀疑有“先斩后奏”的可能。

        实际上,广东佛慈普泽业绩表现一般,公司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464.47万元和6025.0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01.82万元和119.07万元。

        佛慈制药2023年年报显示,广东佛慈普泽营业收入达1.06亿元,净利润达209.7万元。

        这也表示,广东佛慈普泽2023年在营收增长4100万元时,净利润仅增加了不到8万元。

        2024年3月12日,佛慈制药公告显示,鉴于原材料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经公司研究决定,自3月11日起对主营中成药产品的出厂价进行调整,平均提价幅度为9%。

        佛慈制药表示,本次产品调价可能对市场销售有一定的影响,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募资10.8亿仅分红1.73亿

        在发布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度报的同时,佛慈制药还公布了定增消息。

        4月9日晚间,佛慈制药公告称,公司审议通过议案,同意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亿元且不超过最近一年末净资产的20%。

        佛慈制药介绍,公司拟将募集资金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比例应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事实上,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佛慈制药货币资金达3.65亿元,短期借款仅1000万元,长期借款更是为零,公司账面现金较为充足。

        值得关注的是,佛慈制药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2次,累计分红金额为1.58亿元。加上2023年年报中拟分红1531.97万元,累计也不过1.73亿元。

        而佛慈制药上市时实际募资3.23亿元,2015年还曾定增4.58亿元,加上最新的定增计划,合计募资达10.81亿元,为累计分红金额的超6倍。

        有意思的是,此次审议定增议案,应该是佛慈制药董事长石爱国参加公司的最后一个会议。

        4月9日晚间,佛慈制药还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董事长石爱国的书面辞职报告,石爱国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以及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务。辞职后,石爱国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2017年7月,佛慈制药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选举石爱国任公司董事长,他在董事长职位上已有近7年时间。

        数据显示,2017年,佛慈制药实现营业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37.96%;净利润7409.28万元,同比增长21.61%。

        这也意味着,石爱国掌舵佛慈制药7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约132%,但净利润反而降低超9%。

        值得注意的是,佛慈制药2017年销售费用为4504.89万元,2023年增至1.54亿元,7年上涨了约2.4倍,远超公司营收增幅。

        而且,2017年年报显示,佛慈制药拥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467个,常年生产浓缩丸、大蜜丸、片剂、颗粒剂、胶囊剂、胶剂等11种剂型的110多种产品。

        2023年年报显示,佛慈制药拥有药品批准文号467个,常年生产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胶剂等11种剂型的110多种产品。

        显然,上述两段表述基本一致,佛慈制药7年间没有新增药品批准文号。

]]>
2024-04-11 15:29: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1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1/6617926317174.png
过于依赖甜牛奶 李子园销售下滑/html/2024/04/162009.html

  “甜牛奶第一股”李子园(13.570, -0.50, -3.55%)卖不动了。4月9日晚间,李子园公布2023年财报,除含乳饮料外,其他主营业务均出现下滑,总体销量同比下降3.14%。在产品线上,李子园过于依赖“甜牛奶”大单品,“第二增长曲线”还未出现。

  李子园公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实现营收约14.12亿元,同比微增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7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2.19亿元,同比增长16.65%。

  从营收来看,含乳饮料营收占比97%以上,另外三项产品乳味风味饮料、复合蛋白饮料及其他合计占比不足3%。自2021年突破14亿元之后,李子园遇到增长瓶颈,连续三年徘徊在14亿元左右,2022年还出现了2016年以来首次营收下滑。2021—2023年,李子园营收分别为14.7亿元、14.04亿元和14.12亿元,去年与2021年相比仍有5800万元的差距。

  通过财报可以发现,去年李子园营收停滞不前的原因,或是销售量同比下滑3.14%。至于为何在销量下降的同时净利润增长,李子园在财报中表示,“由于销量略有下降,生产量同比减少,运输费用相应减少。复合蛋白饮料和其他饮料本期销量同比减少,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运输费同比减少。同时本年度公司河南基地生产线投产,自有产线产能提升,制造费用中折旧费用增加”。

  但通过2023年半年报可以发现,李子园在营收微增的情况下净利润却暴增30.55%。李子园的解释为公司对部分产品提价和报告期内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同时报告期内销售费用同比下降所致。2022年,李子园宣布自7月1日起,上调部分李子园甜牛奶乳饮料及风味乳饮料系列产品出厂价,提价幅度为6%—9%。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近两年在产品动销不畅的情况下,李子园的供应链体系受到考验,除了大单品“甜牛奶”以外,其他产品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再加上李子园的可替代产品比较多,年轻人对非必需品的消费减弱,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李子园成立于1994年,产品包括含乳饮料、乳制品、植物蛋白饮料、复合蛋白饮料、果汁饮料、谷物类饮料六大系列,于2021年2月在上交所A股上市。

  近年来除以甜牛奶为主的含乳饮料外,李子园着重发展其他饮料,包括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复合蛋白饮料、乳味风味饮料及其他产品,但依旧难以摆脱大单品依赖症。财报显示,2021—2023年,李子园含乳饮料的营收分别为14.27亿元、13.59亿元和13.81亿元,明显增长乏力。

  对过于依赖“甜牛奶”大单品的问题,李子园管理层很早就意识到,在2018年曾一口气推出过18款新品,包括乳酸菌饮料、VD钙乳酸饮料、核桃花生等奶味饮料,想要培养“第二增长曲线”,但没有激起什么风浪。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由于李子园生产的含乳饮料产品不是必需品,随着近两年消费降级,人们对于必需品的消费比较稳定,非必需品的消费呈现下滑趋势,而李子园这类产品的可替代产品很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消费”。

  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统计,2022年,含乳饮料市场预计规模在1361.7亿元,2017—2021年CAGR达7.41%,中国含乳饮料市场历经近十年的快速增长阶段,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口味型饮料的需求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含乳饮料行业将保持5.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26年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612.3亿元。

  对于销量下滑、过于依赖“甜牛奶”大单品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通过邮件向李子园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
2024-04-11 15:04: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2009.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1/66178c72f2119.png
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摘U”后再陷亏损 未盈利上市药企“造血”难题待解/html/2024/04/161986.html

        2023年年报和业绩快报显示,截至发稿,按照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科创板的21家生物科技企业中,18家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负。其中,康希诺、百奥泰作为率先实现扭亏为盈的企业,在“摘U”后连续两年亏损。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能否持续盈利、拥有自我造血能力,仍面临考验。

        部分药企“摘U”后连年亏损

        作为首批“摘U”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创新型疫苗企业康希诺和创新药企百奥泰在2021年度的“业绩高光时刻”后,近两年连续亏损。

        2021年度业绩暴增的康希诺成为科创板首个“摘U”的生物科技公司。当年,该公司实现营收43.00亿元,同比增长17174.82%;归母净利润为19.14亿元,同比增长582.6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7.97亿元,同比增长451.44%。

        然而,“摘U”后的康希诺在随后两年持续亏损,且亏损额呈扩大态势。财报显示,2022年和2023年,康希诺营业收入分别为10.35亿元和3.5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5.94%和65.4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9亿元和-14.8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33亿元和-16.11亿元。

        另一家同样于2022年初宣布“摘U”的百奥泰也连年亏损。财报显示,2022年和2023年,百奥泰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55亿元和7.05亿元,同比分别减少45.60%和增加54.8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0亿元和-3.9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3亿元和-4.72亿元。百奥泰曾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当年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等财务数据变化主要是授权许可收入减少、营业成本和研发费用增加所致。2023年年报则显示,公司该年度营收增加缘于部分药品销售额提升或销售收入新增,以及有的药品销售提成收入及销售里程碑收入增加。

        与上述两家企业形成对比的是,去年初宣布“摘U”的艾力斯和上海谊众2023年营收净利均实现双增。上海谊众4月7日晚间披露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52.6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增长13.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56.70%。

        艾力斯披露的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12亿元,同比增长154.4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45亿元,同比增长394.0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00亿元,同比增长655.79%。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实现销售收入19.72亿元所致。

        未盈利上市药企普遍未摆脱亏损

        目前,科创板还有十多家未盈利上市药企仍未摆脱亏损状况。

        如2020年7月上市的君实生物,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3亿元,同比增长3.38%,主要由于药品销售收入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8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2.98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亏损减少,主要系公司在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加强各项费用管控,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更有潜力的研发管线。

        Wind数据显示,君实生物2016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亿元、-3.17亿元、-7.23亿元、-7.47亿元、-16.69亿元、-7.21亿元、-23.88亿元和-22.83亿元,八年累计亏损近90亿元。

        2022年9月上市的诺诚健华同样尚未盈利。该公司近日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7.3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8.09%,产品销售收入6.7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18.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6.3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6.2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仍为负数,主要由于公司大部分产品管线仍处于新药研发阶段,尚未形成销售,研发支出金额较大,该情形符合新药研发型企业的行业特征,且报告期内产品的销售收入尚不能覆盖所有成本及费用。

        Wind数据显示,根据年报和业绩快报披露的数据,17家没有“摘U”的未盈利上市药企2023年都依然身处亏损当中,这意味着今年该领域可能没有上市公司“摘U”。

        迪哲医药在业绩快报中表示,2023年是公司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的第一个会计年度,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128.86万元。不过,该公司2023年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高达11.23亿元。Wind数据显示,该公司2019年至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6亿元、-5.87亿元、-6.70亿元和-7.36亿元,亏损逐年扩大。

        百利天恒2023年亏损额也较前两年大幅增加。该公司发布的2023年年度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62亿元,同比下降20.1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64亿元,同比减少4.8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95亿元,同比减少4.58亿元。财报显示,2021年和2022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0亿元和-2.82亿元。

        微电生理虽然在2023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68.85万元,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负,尚未实现盈利。

        “自我造血”能力仍面临考验

        “摘U”无疑是未盈利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盈利始终是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盈利周期较长,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盈利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君实生物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未来盈利与否取决于在研药品上市进度及上市后药品销售情况,而高昂的研发投入、商务推广成本及运营成本又进一步给盈利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公司短期存在不能盈利的风险。

        诺诚健华也在年报中提示,公司在研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受到在研产品相比其他替代疗法的竞争优势、治疗成本、市场推广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已上市产品及在研管线也面临诸多市场竞争的风险。

        而对于已“摘U”的企业而言,能否持续盈利、拥有自我造血能力依然面临考验。

        百奥泰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公司业务前景及盈利能力取决于在研产品的商业化能力。已上市产品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可能面临因无法维持并增长市场份额,导致盈利情况未达预期的风险。同时,公司无法确保其他在研产品能够取得药物上市批准,即使公司在研药物未来获准上市并取得市场认可,公司在研产品的商业化前景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在研产品获得上市批准后亦可能无法达到销售预期。

        从二级市场看,在过去两年多创新药行业估值调整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医药企业股价重挫。

        Wind数据显示,康希诺股价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跌幅超九成,亚虹医药、君实生物、前沿生物等也跌去六成以上。平安证券表示,创新药企已有产品商业化,建议关注药品纳入医保状态及放量情况;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持续跟踪公司已处于后期管线进展及海外授权方项目计划安排等。

]]>
2024-04-10 11:25: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86.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6616076c73d7d.jpg
闪崩!这只水泥股15分钟股价暴跌99% 实控人曾是河南首富/html/2024/04/161982.html

        4月9日,中国天瑞水泥尾盘放量闪崩,15分钟内暴跌约99%。盘中最低股价一度低至0.035港元/股,创历史新低。截至收盘,公司股价报0.048港元/股,跌99.04%,收盘市值为1.4亿港元。而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中国天瑞水泥总市值还达到146.91亿港元。

        中国天瑞水泥母公司天瑞集团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不清楚股价暴跌原因,公司生产经营正常。

        消息面上,公司披露的2023年年报显示,2023年,中国天瑞水泥归属于公司拥有人年内亏损约为6.34亿元,上年同期约为4.49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对于行业整体情况,中国水泥协会预计,2023年水泥行业利润约320亿元,同比下降50%左右。华泰证券预计,大部分水泥企业2024年行业亏损面可能扩大,行业供需关系总体仍然承压。

        业绩大幅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天瑞水泥主要从事石灰岩的开采利用以及熟料、水泥的生产、销售,在河南和辽宁省的水泥熟料生产商中占据领先地位。

        根据中国天瑞水泥日前披露的2023年业绩,2023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约78.89亿元,上年同期约为110.55亿元,同比下降28.6%。毛利率由2022年的约24.5%下降至2023的约20.7%,主要是由于2023年水泥价格下降幅度大于水泥吨成本下降幅度所致。

        2023年,集团来自销售水泥、骨料及熟料收益占总收益分别约为77.2%、19%及3.8%。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共拥有熟料产能2840万吨、水泥产能5640万吨及石灰石骨料产能3020万吨。产能与去年同期没有变化。2023年,集团水泥销量约2520万吨,较2022年同期的约2770万吨减少约250万吨,减幅为9%;平均价格约为241.5元/吨,较2022年同期每吨下降67.2元,降幅为21.8%。2023年,集团石灰石骨料销量约4360万吨,较2022同期增加约4.1%。平均价格约为每吨34.5元,较2022年同期每吨下降5元,降幅为12.6%。2023年,集团对外销售了约130万吨熟料,与2022年同期销售约270万吨相比减少约140万吨。公司生产的熟料,主要用于满足集团内部水泥生产的需要。

        成本方面,中国天瑞水泥称,集团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煤炭及电力成本。2023年,集团原材料、煤炭及电力成本占水泥及熟料销售成本的百分比分别约为25.8%、42.1%及12.7%。期内,公司生产每吨水泥及熟料消耗的原材料、煤炭及电力成本分别约52.9元、86.4元及26元,分别较2022年减少17.6元、23.9元及3.6元。

        行业需求总量下降

        公司表示,房地产市场继续底部调整,水泥行业需求总量仍呈下降趋势,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受压,加之原材料成本高企,挤压企业利润。与行业趋势一致,集团业绩与去年同比下降。2023年,受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影响,全国水泥需求出现收缩,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保持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一定程度弥补下降空间。

        中国天瑞水泥在年报中提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水泥产量20.2亿吨,同比下降5%,与去年同期相比收窄5.5个百分点,全年水泥需求总体表现为“需求不足,预期转弱,淡旺季特征弱化”。2023年,国内水泥市场价格走势总体呈现前高后低、震荡调整走势。2023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同比回落15%。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库存较高,企业销售压力较大,水泥价格在底部震荡调整。受下游房地产下行、市场竞争加剧、上游原燃料成本高企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地区无序竞争、区域性亏损。

        对于行业整体情况,中国水泥协会预计2023年水泥行业利润约320亿元,同比下降50%左右。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共有12家水泥行业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年报,仅5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不少公司业绩下滑较为明显,其中不乏行业头部企业。

        以海螺水泥为例,集团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营业收入为1409.99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6.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4.3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40%;每股盈利1.97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99元/股。报告期内,集团水泥和熟料合计净销量为2.93亿吨,同比下降5.6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4.07亿元,同比下降16.67%。

        对于水泥行业未来发展,华泰证券预计,2024年行业供需关系总体仍然承压,国内市场的盈利能力或仍在探底之中,提升主业竞争力、加快新增长极的培育或仍是优先的工作。

]]>
2024-04-10 10:05: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8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6615f4a71c17b.png
又是个新纪录!千余富豪抢212套房,光认购金就收了至少35亿……上海单价15万+豪宅“神仙打架”/html/2024/04/161974.html

        每经记者 刘颂辉每经编辑 陈梦妤

        单日累计成交达196.53亿元的中海·顺昌玖里热度还未消退,上海推行积分制以来的第三高入围分楼盘又出现了。

        最近的上海楼市“神仙打架”,大批单价“15万+”甚至“17万+”豪宅抢跑入市。

        4月9日,陆家嘴(8.410,-0.02,-0.24%)滨江板块滨江凯旋门项目积分入围线出炉,113.04分,仅次于徐汇的云锦东方、前滩的百合园,对买家的要求除了是在上海名下无房的家庭单位外,还要有253个月的社保记录,即至少是从2003年起21年连续缴纳社保。

        滨江凯旋门营销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项目已完成认购,共推出212套房源,“总认购1000多组,最终530组买家入围,等待后续摇号开盘”。

        光认购金就超35亿

        滨江凯旋门位于上海陆家嘴南侧,黄浦江东岸,周边如世茂滨江花园、仁恒滨江城和中粮海景壹号,都是国内排得上号的顶豪。

        此次推出三期最后4幢高层住宅全部212套房源,主力户型为128-369平方米的两房至四房,均价17.28万元/平方米,创今年上海第三批次新房备案均价新高,套均总价超过4000万元。

        4月9日下午,每经记者在浦东新区浦明路688弄滨江凯旋门三期附近看到,一大批富豪带着钱和资料去了现场“打新”,不少购房者从接待中心办理完手续走出来,部分人身边还有销售人员陪同。

        而按照开发商此前发布的消息,个人买家在参与认购时,需要先缴纳330万元认购金,企业买家则需缴纳1155万元。

        据记者粗略估算,此次开盘,项目光在认购环节就至少收金35.24亿元,比两周前火爆全国的中海·顺昌玖里还高出约7亿元,创下今年新房认购金额新高。

        滨江凯旋门由港资房企新鸿基地产拿地开发,前期项目早已交房入住多年,是陆家嘴滨江板块一处老盘。

        时间回拨到2005年,新鸿基地产经过15轮竞价角逐,以总价31.85亿元竞得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245街坊23宗地块,刷新当时上海单宗地块总价地王纪录。项目共占地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35万平方米,由13栋高层住宅和23栋临江别墅组成,以扇形排列,大部分楼栋拥有江景视野。

        该项目房源多数户型135平方米起步,大户型有560平方米。一期房源最早于2012年开盘销售195套,二期于2020年开盘销售175套。三期开盘销售后,还有20余套临江别墅未入市。

        也就是说,从拿地到19年后开盘的三期,仅认购金额就超过了当时开发商的拿地成本。

        650套千万级豪宅正在赶来

        滨江凯旋门将成为今年上海又一个“千人摇”的豪宅楼盘。

        上海中原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3月份,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76.0万平方米,环比增加322.2%。其中,成交量前十名榜单中,豪宅类产品交易活跃,有4个“10万+”楼盘。

        从价格来看,也比以前有所突破,以前“10万+”楼盘价格多数在15万元/平方米以内,而上个月的榜单中有3个楼盘均价在16万元/平方米以上。交易结构性调整,导致上海楼市均价快速上扬,达到88814元/平方米,环比上涨33.3%,达到历史新高。

        上海链家研究院首席分析师杨雨蕾认为,近两批次集中供应中,高端住宅供应呈近年来的井喷状态,均价超过10万元的项目各有6个,占比高达30%左右。特别在黄浦区,完成旧改拆迁后,释放的豪宅项目今年陆续入市,吸引了较大关注度。一季度,累计供应的项目套均总价都接近千万元级别。

        “这说明即便在当前购房理性心态的情况下,拥有区位优势、价格优势的产品依然受到购房者青睐。”杨雨蕾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上海市网上房地产平台近日公布的第四批次新房集中供应名单,4月份还有4个均价16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项目要入市,包括浦东的保利世博天悦、黄浦的融创外滩壹号院和凯德茂名公馆、徐汇的香港置地启元,共计650套,且香港置地启元的均价最高达到17.8万元/平方米。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认为,3月份上海楼市依靠网红项目支撑,豪宅类产品成为市场交易主力,也先于其他产品热了起来。第四批集中供应楼盘推出很多具备网红气质的豪宅项目,有望先激活这类市场。虽然这些项目总量少,不一定能给全市带来更多交易量,但市场情绪可以传导。如果能带动其他项目销售,4月份成交量有望得到提升。

]]>
2024-04-10 09:34: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74.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6615ecfc4b436.jpg
屡败屡战!知名化妆品毛戈平冲A失败,转战港股!/html/2024/04/161972.html

        记者 南深

        1月初,冲击上交所IPO的国货美妆品牌毛戈平化妆品,宣告失败。仅过了4个月,其立马瞄准港股IPO了。

        港交所网站披露,4月8日,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毛戈平”)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由中金公司(31.260,-0.06,-0.19%)担任独家保荐人。

        最早在2016年,毛戈平就在境内资本市场开启IPO之旅,但首次提交招股书就遭遇终止审查。此后公司第二次交表,并在2021年10月首发过会,却迟迟拿不到证监会发行批文。2023年3月,全面注册制实施,公司第三次交表,却一直无法进入问询阶段,最终在今年1月选择撤回。

        从此次最新提交的招股书看,毛戈平2023年业绩迎来爆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8.86亿元、6.6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8%和88%。在此情况下,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录得7亿元,2023年末货币资金超11亿元。

        “不差钱”的毛戈平,在今年2月和4月分别宣布分红5亿元,合计派发10亿元。其中,接近六成流向了公司创始人毛戈平夫妇,如果算上其兄弟姐妹,则超过八成分红流向了毛氏家族。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宣布分红的时点,刚好是撤回A股上市之后和交表港股上市之前,打了一个完美的时间差。

        三战A股失败后转战港股

        毛戈平的上市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12月,彼时公司向证监会提交招股书,成为首个冲击A股主板上市的彩妆企业。然而2017年,公司突然遭遇IPO终止审查,上市计划不得不搁浅。

        不甘心失败的毛戈平卷土重来,再次提交申报材料。2021年10月,毛戈平终于首发过会,但过会后却迟迟拿不到发行批文,其IPO再度按下暂停键。

        直到2023年3月,全面注册制实施,毛戈平IPO平移至上交所审核,并更新招股说明书,上市计划终于迎来新进展。

        但没想到的是,毛戈平获受理后就没了下文。直到今年1月,公司选择撤回,上市之旅再次折戟。其间,毛戈平没有收到过问询,招股书也停留在2023年3月的版本,一直未有更新。

        撤回后约3个月,毛戈平选择冲刺港股。

        4月9日早间,港交所网站更新,显示毛戈平在4月8日已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在最新的招股书中,公司自称是领先的中国高端美妆集团,“致力于通过高品质和创新的美妆产品、专业的化妆艺术培训以及体验式和个性化的客户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美妆体验”。

        其引用支付68万元委聘的弗若斯特沙利文制作的报告称,“我们是中国市场十大高端美妆集团中唯一的中国公司,按2022年零售额计排名第八”。

        公司旗(金麒麟分析师)下有两大美妆品牌:MAOGEPING和至爱终生。但“至爱终生”品牌的贡献极为有限,其收入主要还是来自MAOGEPING。2021年至2023年,MAOGEPING分别贡献公司产品销售总收入的96.6%、98.4%及99%。

        四个月间隙突击分红10亿元

        毛戈平去年3月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82亿元、14.31亿元和16.82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98亿元、3.27亿元和3.49亿元。不难发现,2022年毛戈平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尤其是净利润增速仅有6%左右。

        但此次最新的招股书,毛戈平更新了2023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其2023年录得爆发式增长。

        其中,公司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15.77亿元增至2022年的18.29亿元,并于2023年进一步增至28.86亿元,2021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3%。公司净利润则从2021年的3.31亿元增至2022年的3.52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23年的6.63亿元,2021年至2023年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41.6%。

        不难发现,公司的两版招股书2021年和2022年数据存在重叠,然而两版材料给出的数字却有不小的出入。

        比如,前一版招股书2021年收入是14.31亿元,而后一版则是15.77亿元,相差约1.4亿元;2022年的收入则分别是16.82亿元和18.29亿元,相差近1.5亿元。两版招股书的净利润数据也存在出入,但差额略小。

        营收和净利润暴增之下,作为消费品公司,毛戈平的现金流还是比较好的,可以说“不差钱”。

        2023年,公司的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7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2.5亿元,年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11.39亿元。

        在此情况下,公司在撤回A股上市后、申报港股上市前进行了大规模分红。

        在2024年2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公司向全体股东宣派股息5亿元,并在次月派付;2024年4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公司再向全体股东宣派股息5亿元,截至交表时已经派付3.81亿元,还有1.19亿元待付。

        虽然说分红是“向全体股东宣派”,但按照股权比例,这10亿元的分红有接近六成(约57%)流向了公司实控人毛戈平、汪立群夫妇。加上毛戈平的兄妹毛霓萍、毛慧萍及汪立群的弟弟汪立华,至少有八成分红(超8亿元)流向了毛氏家族。

        分红之后,公司随即交表申请港股上市,但公司暂未给出拟融资金额,只按比例给出了投资用途:25%预期将用于扩大销售网络;20%预期将用于品牌建设活动;15%预期将用于海外扩张及收购;10%预期将用于加强生产及供应链能力;9%预期将用于增强产品设计及开发能力。

        申报前夜九鼎投资(16.060,-0.15,-0.93%)蹊跷退出

        在突击大额分红之外,此次毛戈平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情况是,公司在撤回A股上市后、提交港股上市申请前,短时间内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股权转让操作。

        首先是2024年1月,帝景投资向嘉驰投资转让股份。招股书显示,2024年1月5日(也就是撤回A股上市第二天),帝景投资(由毛、汪夫妇控制)以零对价向嘉驰投资(也由毛、汪夫妇控制)转让58万股股份(占公司当时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97%)。

        转让之后不到20天,2024年1月23日,嘉驰投资合伙权益发生变动。毛戈平及汪立群分别撤回在嘉驰投资上50%及19.5402%的注册资本,其中30.4598%及30.4598%以零对价分别赠予毛霓萍及毛慧萍,8.6208%由董乐勤以对价1095万元认缴。

        2024年1月17日,浦申九鼎以对价5.51亿元向帝景投资(由毛汪夫妇控制)转让453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7.55%);2024年1月25日,浦申九鼎以对价1.07亿元将87.9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47%)转让给深圳笃实;2024年1月29日,浦申九鼎又以对价7190.5万元向苏州锦鸿转让59.1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99%)。

        2024年3月22日,帝景投资还进一步向毛霓萍之子徐科(金麒麟分析师)君转让500万股股份,向毛慧萍之子丁韬转让500万股股份,对价均为1.83亿元。同日,帝景投资还向毛戈平、汪立群、毛霓萍、毛慧萍、汪立华、宋虹佺等转让了部分股份。

        这里面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浦申九鼎,其执行事务合伙人是曾经的资本大佬吴刚担任董事长的昆吾九鼎投资(具体为西藏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2月,九鼎投资公告,证监会对公司实控人吴刚出具《市场禁入决定书》,决定对吴刚采取5年市场禁入措施。

        从2023年3月毛戈平冲A股时披露的招股书看,浦申九鼎在2015年9月从新开发手中接手了毛戈平10%的股份。

        此次,浦申九鼎在毛戈平交表港股上市前夜选择退出,而接盘方正是毛氏夫妇控制的实体,颇为蹊跷。

        提示产品质量和负面报道风险

        公司在此次的招股书中,重点提示了产品质量和负面报道风险。

        毛戈平称,产品质量受影响或发生副作用,无论是由于制造缺陷、供应链问题还是质量控制措施不足,都可能导致退货或召回并严重影响品牌形象、客户忠诚度及市场地位。

        从第三方网络平台来看,毛戈平的确存在不少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多为使用后出现过敏症状,投诉较多的是公司一款“鱼子酱面膜”的产品。而在招股书中,毛戈平称“我们的部分畅销产品(如光感无痕粉膏系列及奢华鱼子面膜)在市场上获广泛认可,这两款产品于2023年分别实现零售额超过3亿元及6亿元”。

        另外,毛戈平提示,“有关本公司、我们的创始人毛先生及管理层、我们的品牌及产品、KOL、供应商或其他业务伙伴的任何负面报道,都可能对我们的品牌形象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其还称,“我们的声誉及形象可能会因产品缺陷、责任索赔及消费者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而受损”“任何此类事件都可能损害我们的品牌形象及声誉,进一步对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
2024-04-10 09:30: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7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10/6615ebfece06b.jpg
资不抵债、年报非标 多家公司“披星戴帽”/html/2024/04/161953.html

        随着年报的陆续出炉,部分上市公司也面临着被ST、*ST的烦恼。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ST墨龙、*ST汉马、*ST金时等公司已经“披星戴帽”。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不过亿元、净资产为负,成为这些公司“披星戴帽”的两大原因。

        “三年连亏+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也是上市公司“戴帽”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公司因偿债能力受质疑、重整方案不确定等因素,被出具带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段落的审计报告。此外,近期还有公司瞒报重要子公司停产消息,多次被监管部门问询后才披露,公司也因此“戴帽”。

        财务数据“亮红灯”

        财务数据未达标,成为这些公司“披星戴帽”的重要原因。例如*ST金时,公司股票自3月29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金时”变更为“*ST金时”,其主要原因则是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具体来看,公司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457.14万元,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2986.32万元。

        *ST汉马“披星戴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不抵债。公司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起始日为2024年4月1日,股票简称直接由“汉马科技”变更为“*ST汉马”。公司2023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值,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审计机构的会计师在专项说明中表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09.54%,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28.74亿元,2023年度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9.6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资产为-8.15亿元,公司偿债能力弱,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持续经营能力存不确定性

        “三年连亏+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成为一些公司被ST的主要原因。例如ST墨龙,公司于4月1日“戴帽”,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山东墨龙”变更为“ST墨龙”。其原因就是由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详细来看,公司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分别为-3.70亿元、-4.25亿元和-5.67亿元,最近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均为负值。同时,公司被出具非标年报。会计师事务所在专项说明中表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ST墨龙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4.2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8.41%,一年内需要偿付的有息负债约16.79亿元,部分债务处于逾期状态。部分债权人已提起诉讼,导致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部分资产被查封。

        又如*ST汉马还同时被叠加其他风险警示,原因同样是“三年连亏+持续经营能力存不确定性”。公司年审会计师对公司2023年度出具了带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公司出现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重整前景未明。会计师在专项说明中表示,法院已对公司及其五家全资子公司启动预重整程序。截至报告出具日,尚未提供各方认可的重整方案,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会计师表示,上述事项或情况的后续措施执行以及能否进入法定重整程序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有重大不确定性。

        瞒报子公司停产被ST

        此外,还有公司因为触及“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3个月内不能恢复正常”的原因而“戴帽”。

        4月2日晚间,ST宁科发布公告,鉴于公司仍存在流动性问题,并且尚未明确解决方案,公司重要控股子公司宁夏中科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新材”)预计无法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生产。公司4月8日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宁科”。

        公开资料显示,中科新材作为ST宁科重要子公司,2022年度营收贡献超过65%。公告披露,自2月7日以来,中科新材已处于停产状态,导致公司主营业务陷入停顿。根据公司的最新说法,中科新材现已无可使用的流动资金,且员工工资已被拖欠8个月,未缴纳社保更是长达20个月之久。鉴于公司仍存在流动性问题,并且尚未明确解决方案,中科新材预计无法在1个月内恢复规模化正常生产。

        更严重的是,该事项属于应当披露的重大事项,但公司却未在停产发生的第一时间对外披露,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而是选择对停产事项进行隐瞒。今年1月,上交所针对公司披露的2023年业绩预告情况发出问询函,重点关注中科新材的生产情况及是否出现停产迹象,要求公司进行核实并披露。直到宁夏证监局开展现场检查,事实被揭开,公司在3月26日对外披露停产情况。

        ST宁科也被宁夏证监局出具警示函,中科新材停产导致公司主营业务陷入停顿属于应及时披露的重大事件。公司未及时披露,董事长胡春海、总经理陈瑞、董秘张宝林未忠实、勤勉履行职责,对上述行为负有主要责任。宁夏证监局决定对公司及胡春海、陈瑞、张宝林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后续将根据核查情况决定采取进一步措施。

]]>
2024-04-09 15:52: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53.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9/6614f4a6a84fd.jpg
稳步拓店显真功 煌上煌2023年门店4497家/html/2024/04/161932.html        3月29日,煌上煌发布公告称,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21亿元;归属净利润7058.55万元,同比增长129.01%。

        分产品来看,煌上煌鲜货产品收入14.13亿元,占比73.58%;包装产品收入0.54亿元,占比2.83%;屠宰加工收入0.46亿元,占比2.41%;米制品业务收入3.58亿元,占比18.62%;检测业务收入132.88万元,占比0.06%;其他业务收入0.47亿元,占比2.46%。

        华鑫证券认为,煌上煌千城万店战略稳步推进,公司通过迁址、关闭等方式出清一些经营质量不佳的门店点位,整体门店质量已得到显著提升。煌上煌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千城万店”计划,开店目标每年2000家门店,2023年开店指标已趋于达成70%以上。公司稳步推进社区店铺,大力拓展机场高铁等高势能布局,同时开发服务区、景区门店,增加进入类似盒马鲜生、山姆这样的新型商超零售业态,多业态全渠道推进开店步伐。截至2023年底,公司门店4497家,净增长572家。展望 2024 年,公司计划新开 2000 家门店,发力江西、广东等老市场的深耕和陕西、重庆等新基地周边新市场。

        纵观食品连锁企业实现区域迅速扩张的路径,重要因素有二:一是供应链先行,根据服务半径统筹全国生产基地布局;二是完善加盟管理体系,提升拓店效率,提高门店存活率,降低新区域闭店率。

        煌上煌经营战略清晰,“激励+管理+产能”支持较充足。拓展方向方面,公司着重“老市场深耕+新基地周边的重点新市场拓展”。合作加盟商方面,公司重视大商合作,提升拓店效率。激励支持方面,公司2023年期权激励中新开门店目标与千城万店战略一致,有望激发员工积极性。产能布局方面,当前公司已投产江西、广东、福建、辽宁、陕西、重庆六大生产基地。此外,煌上煌新建浙江和海南基地,为重点拓展市场的配送和供应提供了保障,同时节省物流成本。

        通过在门店业态、产品创新、服务能力、组织架构、数字转型、品牌提升等多个方面发力,煌上煌有望在2024年实现收入和利润双增长。

]]>
2024-04-08 16:40:16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32.htmlhttps:/uploads/user/20240408/246ff559ffcb9f9e10952763cc252223.gif
广州农商银行净利减少24%员工人均降薪3万 利息净收入两年缩水近30亿不良率1.87%/html/2024/04/161926.html

        息差收窄压力持续,广州农商银行(01551.HK)业绩再次下滑。

        日前,广州农商银行披露年报。2023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81.54亿元,同比减少19.47%,连续两年负增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净利润,下同)26.34亿元,同比减少24.56%。

        以“吃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州农商银行,息差收窄导致的利息净收入减少成为该行营收下滑的核心原因。2022年和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连续两年下滑,且2023年较2021年整体减少29.76亿元。

        而在收入端继续承压的背景下,广州农商银行也在压缩经营成本。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的营业费用为68.15亿元,同比减少降幅7.23%。其中,员工成本是该行营业费用的最大组成部分,2023年为43.13亿元,同比减少11.18%,该行称主要是员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下降。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若以员工成本为指标来计算广州农商银行的员工薪酬,2023年该行员工人均薪酬(含工资、奖金、津贴、社保等)为31.6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4.74万元减少3.07万元,降幅约为8.8%。

        值得欣慰的是,与此前连续四年不良率抬头相比,广州农商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所优化。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87%,较上年末减少0.24个百分点,且关注类贷款占比也较上年末减少1.46个百分点至6.25%。

        连续两年营业收入下滑

        年报显示,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81.54亿元,同比减少19.47%;净利润26.34亿元,同比减少24.56%。

        事实上,近年来,广州农商银行业绩整体呈现波动趋势。作为广州地区首家上市银行,早在2017年广州农商银行就已赴港上市,上市次年,该行就曾计划回A,并在2019年3月首次披露A股招股书,拟在深市主板上市。

        回A冲刺阶段,广州农商银行业绩快速增长。2016年至2019年,广州农商银行的营业收入由152.03增长至236.57亿元,净利润则由50.26亿元增长至75.2亿元。其中,2019年,该行业绩达到上市后的最高峰。

        但2020年末,排队21个月的广州农商银行在上会前一晚突然宣布撤回A股IPO申请,引起轰动。此后不久该行发布业绩报告,2020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12.18亿元,同比减少10.31%;净利润50.81亿元,同比减少32.43%,罕见出现下滑。2021年,广州农商银行营业收入止跌回升10.66%至234.8亿元,净利润继续减少37.51%至31.75亿元。

        直至2022年,广州农商银行净利润才得以回温。当期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25.45亿元,同比减少3.99%;净利润则为34.92亿元,同比增长6.92%。

        由此来看,2022年和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连续两年营业收入负增长,净利润则再次滑落,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以“吃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州农商银行,息差收窄导致的利息净收入减少成为该行营收下滑的核心原因。

        年报显示,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65.83亿元,同比减少19.99亿元,降幅10.76%,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1.35%。报告期内,该行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1.33%、1.39%,同比减少38、30个基点。

        与营收增速一致,2022年和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连续两年下滑,且2023年较2021年整体减少29.76亿元。

        而非利息收入中,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8.47亿元,同比减少5.35亿元,降幅38.71%,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67%。

        员工成本减少5.43亿

        在收入端继续承压的背景下,广州农商银行也在压缩经营成本。

        年报显示,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的营业费用为68.15亿元,同比减少5.13亿元,降幅7.23%。其中,员工成本是该行营业费用的最大组成部分,2023年为43.13亿元,同比减少5.43亿元,降幅11.18%,该行称主要是员工工资、奖金和津贴下降。

        2023年,广州农商银行的员工工资、奖金和津贴(包括内退)为27.61亿元,同比减少5.62亿元,降幅16.92%。社保、职工福利及补充退休福利为14.26亿元,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若以员工成本为指标来计算广州农商银行的员工薪酬,截至2023年末,广州农商银行员工总人数13620人,2023年该行员工人均薪酬(含工资、奖金、津贴、社保等)则为31.67万,较上年同期的34.74万元减少3.07万元,降幅约为8.8%。

        盈利能力虽然下降,但在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动下,广州农商银行的资产规模稳定增长。

        截至2023年末,广州农商银行的资产总额超过1.3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05.88亿元,增幅6.53%。其中,贷款和垫款总额7313.1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93.46亿元,增幅5.69%。

        截至2023年末,广州农商银行的负债总额约为1.22万亿元,其中客户存款9471.8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7.01亿元,增幅4.03%。

        可喜的是,广州农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往年相比已有明显优化。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87%,较上年末减少0.24个百分点,且关注类贷款占比也较上年末减少1.46个百分点至6.25%。

        此前的2018年至2022年末,广州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7%、1.73%、1.81%、1.83%、2.11%。这也意味着,该行的不良贷款率结束已连续四年增长的态势。

        截至2023年末,广州农商银行公司不良贷款规模及不良率分别由上年末的118.8亿元、2.7%下降至97.89亿元、2.28%。

        即便如此,广州农商银行在部分行业的贷款质量依旧不容乐观。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房地产业公司不良贷款31.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53亿元,增幅约为97%,不良率由上年末的2.83%提升至5.94%。

        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末,广州农商银行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的公司贷款不良率由上年末的0.28%、1.08%提升至4.53%、3.79%。

        而在个人贷款投放上,截至2023年末,广州农商银行个人不良贷款38.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45亿元,增幅42.13%,不良率2.21%,提升0.57个百分点。

]]>
2024-04-08 15:50: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26.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8/6613a21122df6.png
韵达退件当盲盒出售涉违法被约谈 业绩失速营收下滑投诉量超11万条/html/2024/04/161922.html

        本应退给商家的快递,摇身一变成为“盲盒”,以1元一斤的甩卖价打包出售。

        4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报道了韵达义乌北苑营业网点“快递盲盒”涉嫌违法的乱象。次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就此约谈韵达快递总部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

        作为快递行业曾经的“老二”,韵达股份(7.130, -0.18, -2.46%)(002120.SZ)如今风波不断,不仅在竞争对手们的猛烈攻势下,从“加盟制老二”的位置跌落,业绩表现也连续下滑。

        2023年前三季度,韵达股份实现营收328.35亿元,同比下降6.84%。而且从单季度表现来看,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其营收已连续四个季度均同比下降。

        从行业来看,光看2023年第三季度表现,韵达股份营收同比下降9.15%,降幅最大,顺丰营收下滑6.42%,圆通营收仅微增0.01%,申通则是4家公司中唯一营收幅度有较大增长的公司。

        此外,韵达配送不及时、快件丢失、服务质量堪忧等投诉屡见不鲜。目前,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关于“韵达快递”的累计投诉量已经超过11万条。

        快递退件被当作盲盒出售

        因央视报道,“快递盲盒”引发关注。

        据报道,在一些购物平台,一些商家大量出售“快递盲盒”,按斤或按件来卖。追根溯源,这些盲盒不仅有厂商处理的低价产品,还有来自快递网点的退件。

        这些原本应该退回商家的快递,为什么会流向市场?究其原因,是由于商家自身并未设置完备的退件核对机制,这给快递网点钻了空子,将一些快递退件出售,售价一元一斤,之后买家再以“快递盲盒”的形式在市场上公开出售。

        长江商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快递盲盒,出现不少大量快递堆积的图片,标有“全新未拆”“清仓捡漏”“按斤出售”等相关字眼吸引消费者。点开界面,这些堆积的快递被介绍成是“新款外贸百货爆款玩具手办按斤整箱货源”产品,图文显而易见不一致,其中50—90件的热销爆款售价19.69元、销售1万多件。

        有意思的是,如此低价的“盲盒”,买家秀却都是扫地机器人(10.850, -0.28, -2.52%)、剃须刀、电饭煲、耳机等昂贵的电子产品,并且是清一色的发好评。评论下有消费者直言“太假了,评论刷的太厉害了,全是同一天”。

        在此次调查中,消费者所购买的3袋“快递盲盒”,退件地址大多指向“韵达速递”“浙江义乌北苑公司”和“浙江义乌北苑公司拥军路服务部”。

        4月2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就浙江义乌韵达品牌快递企业违规处理用户退货件问题,约谈韵达快递总部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

        实际上,“快递盲盒”是违法行为。按照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2023年第22号令)第二十九条,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处理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快件(以下称无着快件),并建立无着快件的核实、保管和处理制度,将处理情况纳入快递业务经营许可(金麒麟分析师)年度报告。不得在保管期限未届满擅自处置、不得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非法扣留应当予以没收或者销毁的物品等。

        一直以来,“快递盲盒”都是快递行业的顽疾,揭示了快递公司在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

        业绩失速网点收缩

        近年,受“价格战”影响,韵达业绩增长放缓,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47亿元、14.04亿元、14.77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88%、-46.94%、5.15%。

        2022年,韵达实现归母净利润14.83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对比同行最低,同期,顺丰、申通、圆通同比增速分别达44.62%、37.6%、86.35%。

        公司营收也持续下滑。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韵达股份实现营收328.35亿元,同比下降6.84%。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12.61亿元,同比下降9.15%。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韵达的营收连续四个季度均同比下降。

        公开数据显示,按包裹量计,韵达2023年市占率为14.3%左右,相较2022年的15.9%左右的水平下滑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2月,网传韵达“2000多个网点关闭”“公司要倒闭”“客服不受理”等消息。随后,韵达发布澄清公告,但背后反映了客户需求和业务量增长之间的矛盾,不少消费者仍然在对韵达快递配送速度慢、丢件频发、投诉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进行吐槽。目前,黑猫投诉平台,“韵达快递”的累计投诉量已经超过11万条。

        实际上,近年来韵达网点经营波动问题突出,自2022年8月起,韵达每月快递量出现下滑态势,其中当年11月和12月分别下滑21.4%和18.46%。韵达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在全国拥有29844个网点及门店,而在2021年底上述数据为32274个,即半年内收缩网点近2500个。

        近期,韵达发布2月主要经营指标快报,当月快递服务业务收入24.34亿元,同比下降32.22%,完成业务量10.65亿票,同比下降22.88%,快递服务单票收入2.29元,同比下降11.92%。

        可供对比的是,顺丰、韵达、申通、圆通4家快递企业2月完成业务量分别同比下降11.49%、22.88%、15.36%、20.43%。对于快递服务业务收入下降,韵达股份解释称,一是受春节假期错期影响;二是公司积极优化客户结构和包裹结构,导致业务量及快递服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业内认为,去年以来,快递头部企业竞争动作明显,圆通超过韵达稳坐第二宝座。除此之外,极兔的港股上市和菜鸟速递的诞生都为头部企业的竞争带来新的压力,韵达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可小觑。

]]>
2024-04-08 15:06: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2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8/66139801b8ad2.png
中交地产:2023年亏损16.73亿元/html/2024/04/161920.html

????????中交地产(000736)4月8日披露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24.68亿元,同比下降15.59%;归母净利润亏损16.73亿元,上年同期盈利3393.95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7.1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8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0.49亿元,同比增长140.17%;报告期内,中交地产基本每股收益为-2.41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8.21%。

????????以4月3日收盘价计算,中交地产目前市盈率(TTM)约为-4.06倍,市净率(LF)约为4.2倍,市销率(TTM)约为0.21倍。

????????公司近年市盈率(TTM)、市净率(LF)、市销率(TTM)历史分位图如下所示:

????????数据统计显示,中交地产近三年营业总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8.20%,在住宅开发行业已披露2023年数据的20家公司中排名第4。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268.86%,排名19/20。

????????年报称,公司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与销售业务,同时积极探索和开拓融资代建、特色小镇、TOD城市综合体、城市更新、产业地产、物流地产等新兴业务。

????????分产品来看,2023年公司主营业务中,房地产销售收入322.31亿元,同比下降15.83%,占营业收入的99.27%;房产租赁收入0.89亿元,同比增长80.90%,占营业收入的0.28%;物业管理收入0.11亿元,同比增长40.52%,占营业收入的0.03%。

????????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10.46%,同比下降2.97个百分点;净利率为-4.53%,较上年同期下降7.19个百分点。从单季度指标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3.43%,同比下降1.30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8.00个百分点;净利率为-2.46%,较上年同期下降6.32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上升16.00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房地产销售、房产租赁、物业管理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10.23%、75.32%、-37.71%。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金额1.94亿元,占总销售金额比例为0.86%,公司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52.33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为42.95%。

????????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8.21%,较上年同期下降69.24个百分点;公司2023年投入资本回报率为-0.19%,较上年同期下降1.95个百分点。

????????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0.49亿元,同比增长140.17%;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68.57亿元,同比减少42.68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9.95亿元,上年同期为-24.26亿元。

????????进一步统计发现,2023年公司自由现金流为34.33亿元,上年同期为-28.89亿元。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现金比为91.24%,净现比为-421.29%。

????????营运能力方面,2023年,公司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为0.25次,上年同期为0.28次(2022年行业平均值为0.18次,公司位居同行业17/86);固定资产周转率为277.45次,上年同期为372.98次(2022年行业平均值为22.72次,公司位居同行业3/86);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分别为508.62次、0.29次。

????????2023年,公司期间费用为22.58亿元,同比增长4.24亿元;期间费用率为6.95%,同比增长2.18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5.43%,管理费用同比下降6.47%,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2.22%,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31.71%。

????????资产重大变化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货币资金较上年末增加14.58%,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上升2.16个百分点;存货较上年末减少12.80%,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1.85个百分点;长期应收款较上年末减少73.65%,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1.01个百分点;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较上年末增加54.98%,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上升0.90个百分点。

????????负债重大变化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合同负债较上年末减少22.35%,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2.64个百分点;应付债券较上年末增加181.16%,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上升4.05个百分点;长期借款较上年末减少13.82%,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0.53个百分点;应付账款较上年末减少13.75%,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0.44个百分点。

????????2023年全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377.91万元,同比下降22.2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0.01%,相比上年同期持平。此外,公司全年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为0。

????????在偿债能力方面,公司2023年年末资产负债率为85.59%,相比上年末下降0.54个百分点;有息资产负债率为35.08%,相比上年末上升3.62个百分点。

????????2023年,公司流动比率为1.92,速动比率为0.37。

????????年报显示,2023年年末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中,新进股东为陈依娜、刘大海、代少张,取代了三季度末的南方金融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刘樵、蒋平。在具体持股比例上,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南方中证全指房地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有所下降。

????????筹码集中度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股东总户数为5.29万户,较三季度末下降了4672户,降幅8.12%;户均持股市值由三季度末的14.88万元下降至12.88万元,降幅为13.44%。

????????指标注解:

????????市盈率

????????=总市值/净利润。当公司亏损时市盈率为负,此时用市盈率估值没有实际意义,往往用市净率或市销率做参考。

????????市净率

????????=总市值/净资产。市净率估值法多用于盈利波动较大而净资产相对稳定的公司。

????????市销率

????????=总市值/营业收入。市销率估值法通常用于亏损或微利的成长型公司。

????????文中市盈率和市销率采用TTM方式,即以截至最近一期财报(含预报)12个月的数据计算。市净率采用LF方式,即以最近一期财报数据计算。

????????市盈率为负时,不显示当期分位数,会导致折线图中断。

]]>
2024-04-08 14:13: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20.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8/66138bc831d14.png
网下询价违规!5家机构投资者领罚单/html/2024/04/161912.html

        监管持续出手,加强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监测和管理。

        4月7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网下投资者自律检查的处理决定。其中,上海珠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被采取列入网下投资者限制名单并要求参加合规教育的书面自律管理措施,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衍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被采取警示并要求参加合规教育的书面自律管理措施。此外,还有2家机构投资者被采取要求参加合规教育并提交合规承诺的自律措施。

        业内人士指出,新股发行定价建立了以机构投资者为重要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机制,市场化定价功能和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市场生态不断优化。此次自律检查处理是持续加强网下投资者监测和监督检查工作的有益之举,意在督促提升网下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推动相关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

        5家网下投资者领罚单

        近期,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和证券交易所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开展了网下投资者网下询价业务现场检查。协会本次重点对参与科创板、沪市主板注册制项目的网下投资者进行自律检查,涉及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以及私募基金管理人等5家机构投资者。

        本次检查发现,这5家网下投资者在研究定价依据的充分性、逻辑推导过程的严谨性和审慎性、履行报价评估和决策程序的完备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制度健全性与执行有效性方面,存在制度机制缺失、不健全、不完善或者落实执行不到位等情况;个别机构投资者还存在其他《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禁止性行为。

        其中,上海珠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被采取列入网下投资者限制名单并要求参加合规教育的书面自律管理措施,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衍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被采取警示并要求参加合规教育的书面自律管理措施。此外,还有2家机构投资者被采取要求参加合规教育并提交合规承诺的自律措施。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第四十一条明确了网下投资者或其管理的配售对象在参与首发证券网下询价和配售业务时不得存在的21类行为,包括报送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使用他人账户、多个账户报价的;委托他人开展首发证券网下询价和申购业务,经行政许可的除外;在询价结束前泄露本机构或本人报价,打听、收集、传播其他网下投资者报价,或者网下投资者之间协商报价的;与发行人或承销商串通报价的;利用内幕信息、未公开信息报价的;故意压低、抬高或者未审慎报价的;通过嵌套投资等方式虚增资产规模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接受发行人、承销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的财务资助、补偿、回扣等。

        加强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监测和管理

        这并非协会和交易所首次对网下投资者进行监测和监督检查工作。2021年以来,协会自主或联合证券交易所对网下投资者实施自律调查和检查8批次,处理证券交易所移交的违规线索6批次,累计对112家网下机构投资者、68名个人投资者采取处理措施。特别是2022年实施网下投资者分类名单管理以来,根据证券交易所提供的关注线索,协会已累计发布13期网下投资者关注名单、5期网下投资者异常名单,分别将出现一次或多次异常情形的176个网下投资者列入关注名单、8个网下投资者列入异常名单,对违规主体形成有效震慑,切实维护网下发行秩序,净化网下发行生态环境。

        最近的一次是今年的3月8日,协会发布2024年第1批网下投资者异常名单公告,2名个人投资者被列入异常名单。公告显示,2名投资者均因“连续两次进入关注名单”被列入异常名单。被列入名单的时限为今年3月11日至5月10日,合计2个月。

        根据规定,科创板、创业板、主板等板块相关项目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网下询价中不得接受被列入异常名单的网下投资者报价,也不得向被列入异常名单的网下投资者配售股票。

        今年以来,协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及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网下投资者限制名单公告2期(2024年第1号和第2号)。2月6日,中证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及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网下投资者限制名单公告(2024年第1号)》,共有50名对象被中证协限制半年或1年内参与打新。

        业内人士指出,注册制改革以来,新股发行定价实现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强化市场约束,建立了以机构投资者为重要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机制,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专业能力,市场化定价功能和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市场生态不断优化。为了促进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更有效发挥作用,协会通过强化与证券交易所监管协作等方式,持续加强网下投资者监测和监督检查工作,督促提升网下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推动相关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

        协会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投资者为本的理念,持续加强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监测和管理,严肃处理网下投资者报价和申购过程中不独立、不客观、不审慎、不诚信、不廉洁等违规行为,积极引导和督促网下投资者不断提升研究定价、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专业能力,共同塑造良好网下发行生态环境,支持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4-04-08 10:07: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12.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8/661351bb85a1a.jpg
航天金租的七年之痒:实控股东“航天系”绝裾而去 一家金融控股集团或将接手/html/2024/04/161904.html

        4月3日,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下称“航天金租”)46.5%股权转让项目为期20个工作日的预披露期结束。按照北京产权交易所(下称“北交所”)“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指南”中介绍的流程,在“制定转让方案、内部决策报批”“预披露转让信息(涉及标的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不少于20个工作日)”后,下一步转让方可委托交易服务会员提交信息披露申请,接着便是正式披露转让信息,这一步也将需要不少于20个工作日。

        “正式披露将在有权机构批准后进行,项目信息以正式披露信息为准。”4月2日,北交所一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预披露期满后多久会正式披露转让信息,这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

        航天金租成立于2017年4月18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下称“航天科工集团”)发起设立,是华中地区首家具有产业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也是全国第一家航天央企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目标是“建设国内最具特色金融租赁公司,打造金融租赁行业百年老店”。不过,时移势异,在航天金租成立七年之际,其创始股东也是控股股东却绝裾而去,令“百年老店”的梦想突遭骨感现实的“七年之”。

        对于该笔股权谁将接手的问题,本报记者致电致函航天科工集团及航天金租,但截至发稿时止,双方均未给出回应。但在财经评论员郭宇轩看来,航天金租被湖北宏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宏泰集团”)接手的可能性最大,目前宏泰集团是航天金租的第五大股东,持股8%。

        控股股东清仓退出

        3月6日,航天金租46.5%股权转让项目在北交所上线预披露,期限为20个工作日。

        本报记者注意到,该笔46.5%的股权均来自“航天系”,分别是航天科工集团持有的3.5%、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航天三江集团”)持有的30%、航天科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航天科工财务”)持有的13%。其中,航天三江集团为航天科工集团旗下100%持股的子公司,而航天科工财务的第一、二股东是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集团。

        据官网介绍,航天金租是由航天科工系统的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集团、航天科工财务联合汉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汉口银行”)、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宏泰集团等6家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首期注册资本30亿元,2017年4月18日在武汉正式注册成立。除上述三家“航天系”总计持股46.5%外,汉口银行持股25%,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持股20.5%,宏泰集团持股8%。航天科工集团为实际控制人。

        此前,出于聚焦主责主业的原因,有多家央企公开挂牌转让所持金租公司股权。如国机集团所属一拖股份挂牌转让洛银金租6.875%股权,中铁四局物资工贸公司挂牌清仓转让徽银金租10%股权,中国船舶旗下中船财务挂牌清仓华融金租2.16%股权。本报记者注意到,以上三例中退出的央企在金租公司中仅为小股东,作为财务投资者,本就话语权低。但航天金租此次转让股权的却是控股股东。

        据航天金租成立之时的官网文章介绍,航天金租的设立,是航天科工集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精神,支持产业升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有益尝试,将致力于推动航天应用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航天高科技对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正式获批开业,标志着公司正式扬帆启航,踏上‘建设国内最具特色金融租赁公司,打造金融租赁行业百年老店’的新征程。”

        却不料,在航天金租成立的第七个年头,航天科工集团率领旗下公司意外清仓全部股权。

        航天金租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其资产总计191.4043亿元,较2022年仅增长2.17%;负债总计149.8776亿元,较上年增长1.25%;营业收入11.6162亿元,较2022年下降了0.67%;净利润3.4269亿元,较2022年增长8.06%。

        本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71家金融租赁公司中,拥有央企股东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共有9家。从资产规模来看,航天金租仅高于中煤科工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车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排名相对靠后。

        今年2月,航天金租“因违规以所有权存在瑕疵的资产作为租赁物”被罚款30万元,两位时任责任人同时受到警告处罚。

        对于航天金租控股权挂牌转让的情况,郭宇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 金融租赁行业面临监管政策收紧。近期《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让航天金租背负较大监管压力的同时,愈发显现出中小金租企业在注册资本金、资金成本等的方面劣势,难以在融资端持续为航天系主业的航天航空产业带来低成本资金支持, 不再符合母公司长远发展战略。再加上2月份航天金租遭受的罚单也让母公司意识到了未来的监管负担很可能会超过现有的经营红利,出售股权缓解经营压力、规避监管风险,不失为上策。另一方面,航天金租的股权出让也符合央企改革突出主业,以主营业务和产品为导向,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主业核心竞争力的总体方向。”

        谁将成为航天金租新金主

        北交所预披露信息显示,航天科工集团为国有全资企业,受国资委监管。由于此次转让将导致标的企业(航天金租)的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所以在项目交易完成后,标的企业(航天金租)不得再继续使用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的字号、经营资质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不得继续以国家出资企业子企业名义开展经营活动。

        这意味着航天金租在新的控股股东出现后必然将面临更名等一系列变更,那么,谁将成为航天金租的新金主?

        “航天金租最终花落谁家,目前我觉得宏泰集团接手可能性较大。湖北省财政厅为其实控人,资金更为雄厚且防控金融风险能力更强,拥有控股保险、证券、银行的丰富经验。当前宏泰集团作为航天金租第五大股东,持股占比8%,较低的股权比例也为承接股权转让提供了更多政策空间。”郭宇轩分析道。

        据了解,宏泰集团成立于2022年1月25日,是湖北省属唯一金融服务类企业。集团聚焦金融服务主业,抢滩湖北金融高地,先后布局银行、证券、保险、资管等领域,是湖北银行第一大股东、国华人寿第五大股东、航天金租第五大股东、长江证券第七大股东,目前正承担着推动湖北银行上市、长江财险增资和省农信联社改革工作。通过促进湖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湖北金控商业保理公司、湖北金控融资租赁公司等类金融企业提质发展,重点并购证券、信托、期货等金融牌照,逐步打造全牌照的省级金融控股集团架构。目前,宏泰集团注册资本230亿元,资产规模突破2125亿元,旗下共有19家二级公司、2家上市公司。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航天金租在2023年报中披露,公司股东航天三江集团与宏泰集团于2017年12月就签署了《股东一致行动协议书》,在2022年12月届满后,双方经协商一致,又于2023年12月19日续签了《股东一致行动协议书》,协议自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

        多个迹象似乎都将接盘者指向了宏泰集团。不过,在股权转让正式落定之前,变数仍然存在,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
2024-04-07 11:11:00产业电鳗快报/html/2024/04/161904.htmlhttps:/uploads/picture/2024-04-07/661212b06a43f.png